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聚焦公正与效率 服务振兴与发展(一)——延伸司法职能 打造诉源治理新“枫”景
  发布时间:2023-08-09 16:10:28 打印 字号: | |

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中,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做深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强化“抓前端、治未病”理念,坚持“共治共赢、多方多元”理念,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力推进矛盾纠纷诉源治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多元解纷机制



成立“一把手”为组长的工作专班,统筹部署诉源治理和多元化解工作,探索知识产权纠纷诉源治理路径,强化多元解纷实质化运行效能,构建非诉机制挺前、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递进式分层矛盾纠纷过滤与化解体系。制定《持续深化多元解纷诉源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知识产权特邀调解工作规则》《诉前特邀调解员管理办法》《强化诉前调解工作的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严格落实诉前调解的人员、场所、经费、机制“四个保障”工作机制,加强和规范诉前特邀调解员队伍管理,推动诉源治理、源头化访,实现矛盾纠纷就地解决和前端化解。



优化联动调解,强化调解队伍建设



结合集中管辖沈阳地区一般知识产权案件特点,与沈阳市版权协会共同设立辽宁省首家著作权调解中心,聘请10名法学教授、律师为知识产权特邀调解员,开展著作权纠纷调解工作;与沈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签订知识产权保护框架协议,派驻我院35名人民调解员参与知识产权纠纷诉前调解;会同浑南区司法局面向社会公开选任1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从人民陪审员中选聘10名专职特邀调解员。目前,我院现有在册特邀调解组织8个,特邀调解员66名。多元解纷中心优化联动诉前调解机制,加强特邀调解队伍建设,持续加大特邀调解工作指导与培训,评选出工作突出、成绩显著的10名特邀调解员为“知识产权金牌特邀调解员”,不断提升特邀调解员职业尊荣感,切实保障诉前调解工作取得实效。



创新解纷路径,构建诉前调解新模式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作用,建立“N+1+N”(多种调解模式+审判团队+若干特邀调解员)的知识产权诉前调解新模式。根据知识产权案件特点,选择适宜的调解模式,导入审判团队,配备特邀调解员,同时针对知识产权案件系列案件多,赔偿数额不好统一等特点,由审判团队确定案件调解标准,指导特邀调解员开展诉前调解工作。此举在保证同案同判的基础上,有效节约当事人诉讼成本,缓解法官办案压力,以平和的方式解决纠纷,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在新增自贸区管辖的情况下,取得了民事收案下降的诉源治理良好成效。



完善诉调对接,实现纠纷一站式化解



充分运用“诉调对接+司法确认”无缝衔接机制,发挥诉前调解“零收费、高效率、手续少、耗时短”优势,实现知识产权、行政纠纷一站式化解。诉前未能调解成功的简单案件快速分流至知识产权快审团队,快审团队现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快审工作模式,即收案当日送达,7日内调解,20日内开庭,30日内结案,调撤率高达99%,真正实现案件繁简分流,大幅提升结案效率,形成知识产权快速保护工作机制。此外,创新实质解决行政争议方式,通过诉前了解案件成因,评估诉讼风险,引导当事人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并向行政机关发送《行政争议先行处理告知书》,行政机关主动履职,开创行政争议实质化解新模式。

2021年1月,多元解纷中心成立以来,委派诉前、委托诉中特邀调解民事纠纷共计5609件,占同期一审民事收案53.6%,调解成功及撤回不再诉讼4189件,实质化解率74.7%,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知识产权纠纷诉源治理和多元化解工作呈现较好态势。

高新区法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纠纷,促进纠纷诉源治理,持续加强“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建设,推进创新各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为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中挑大梁担大任、当先锋作表率,贡献司法力量。



 
责任编辑:沈阳高新法院